曹雪芹《枉凝眉》解读赏析
时间:2021/01/27 09:42 | 分类:文字大全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枉凝眉
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
一个是灵河岸边的仙花,一个是良好玉石没有疵瑕。如果说没有前世的缘分,这一生为什么偏偏遇上他;如果说有神秘的因缘,为什么理想总是冰消雪化?
她徒然地为他忧伤,他无益地为她牵挂。他对她不过是水中的月亮,她对他不过是镜中的鲜花。试想能有多少眼泪,怎么经得住从秋流到冬,又从春流到夏?
二
“枉凝眉”,“忧愁有什么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曹雪芹自创的曲名。脂砚斋在评语中说,“不负作者自创北曲”,这首曲子是其中之一。
“凝眉”,眉毛皱起来的样子,忧愁的样子。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心口痛经常皱眉蹙额,即是“颦”。在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起了一个别号“颦卿”。
“阆苑”,传说中神仙的居处。五代李煜:“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宋苏轼:“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在书中,“阆苑”有多重意思:一是指太虚幻境,贾宝玉梦游的幻境。二是指“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曹雪芹以大手笔创造的不朽的空间。三是指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
“仙葩”,仙花,比喻林黛玉。林黛玉本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
“美玉无瑕”,美玉没有瑕疵。在书中,贾宝玉是“衔玉而生”。指贾宝玉心地纯洁,没有沾染功名利禄之心。先民将苍天之体想象为玉石打造而成,天缺了需要“五色石”即玉石来补。玉石是史前礼器,是人和天或祖先沟通的工具。从《淮南子》到《红楼梦》,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已经家喻户晓。
“水中月”、“镜中花”,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指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泪珠儿”,之一回叙述宝黛故事缘起,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另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幻形入世化为林黛玉,是为了以泪还债。脂砚斋批注:“知眼泪还债,大抵作者一人,余亦知之。”宝玉、黛玉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脂批说:“这是之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本意,是“还泪”。脂砚斋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三
林黛玉之一次进荣国府时约七岁,正是少小之时。贾宝玉之一次看见林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人生能够遇见一个知己,怎么能不喜欢?
贾母安排宝玉和黛玉同室下榻,一个在碧纱橱内,一个在碧纱橱外。清人富察明义《题红楼梦》:“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说明宝玉、黛玉两小无猜。
“茁”,是指草刚长出的样子。“兰芽”是指兰的嫩芽。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多么干净!这句是形容少年宝玉像刚长出来的兰草新芽一样鲜嫩清秀。
“破瓜”,清代翟灏撰《通俗编·妇女》:“瓜字破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红粉佳人未破瓜”应当指林黛玉的年龄未满十六岁。宝玉黛玉精神相通。有小时候的基础。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及宝玉黛玉年龄渐长,薛宝钗来了,并且深得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喜爱。林黛玉因此同贾宝玉闹别扭。
宝玉对黛玉说:“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丫鬟黄金莺为通灵宝玉巧结梅花络时,宝钗主张用金线,别的颜色统统不好,这里面似乎也有深意,“金”玉良缘;而她扑蝶的时候,是看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这是“双玉”前盟。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混账话”,无论是宝钗、湘云,都不能真正理解宝玉。
贾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他说女人是水做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对着燕子呢喃,对着蔷薇发呆,这是“情不情”。
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龄官独自一人在大观园的蔷薇花架下一边哽咽,一边用簪子在地下画“蔷”。贾宝玉亲眼目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贾宝玉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意境,为女儿们尽心体贴。不求鸳鸯知道并见他的情,这是一种没有希望的、不求任何报酬的单方面的痴情。
《红楼梦》女主人公居潇湘馆,正是个有千百竿翠竹掩映的清幽所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中天分更高也更具诗人气质的人物。
黛玉回潇湘馆时路经梨香院,听见十二个女孩演习戏文,不禁驻足细听。“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眼中落泪。
由此可以看出早慧的黛玉已经能凭诗人的直觉体会出大自然、人生与无情的时间的关系。
宝玉黛玉前世相遇是前缘,少时相处是基础,感情相通是关键,是知己。王夫人对人说晴雯:“眉眼有点像你林妹妹。”晴雯实为林黛玉之副,从晴雯可知黛玉,晴雯的行为举止品格正是黛玉的不写之写。“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才比天高,命比纸薄。就像红楼梦里的晴雯,李商隐也是一生襟抱未曾开。黛玉是曹雪芹的影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实为林黛玉写照,也是曹雪芹写照。
自然有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都是生命。气象万千,花开花落,日居月渚,朝来暮往。
人与自然,有一种生命的共感。黛玉葬花,是最敏感的诗人的心。也是情不情,所以和宝玉相通。
生命的共感,孕育出对于一切存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感情。
林黛玉的情情,正是关注人。黛玉只对对她有情的人才报之以情,皇帝赏赐的也不要:“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
人与万物有共通性,人与人之间也有共通性,所以理解成为可能。所以起兴。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已经叫不出声来了,一树的叶子还是那么碧绿。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正是贾宝玉的“情不情”。
以不情之物为有情,即所谓“情不情”,恰恰是贾宝玉身上的一种奇特个性。两个难得到贾府来的傅家嬷嬷的话来形容:“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香菱、平儿、龄官、藕官等等,对于宝玉的关切也未必领情。与之相对的是黛玉的“情情”,即只钟情于她对怀着真情的宝玉。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连皇帝都 ... 了。而在另一方面,黛玉的“痴”处也与宝玉相类,对那不情之物也是有情的。或者说,黛玉是最惯于将草木花鸟等类无情之物当作有情之物来对待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林黛玉也极赞赏。《红楼梦》里描绘得越是精美,越是凄楚,打动人心。
《红楼梦》的精华,是贾宝玉、林黛玉寻找知己。
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每一首真正的诗里都有作者自己的生平遭遇与情感。
《红楼梦》大旨谈情,即体贴,即恕,即推己及人之义。
大观园不在北方,不在南方,因不只在南,不只在北,而在于曹雪芹的方寸之间。桃花源在理想之中。
有一个因素使大观园继续存在成为不可能,这因素就是“时间”。
至第七十八回,贾府已现颓势,大观园里更是众芳飘零。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地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而流水却似无情的时间一样不稍作停留。
四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满洲正白旗包衣。一般认为他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监督地方官吏,密折可直奏皇上。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主持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朱彝尊的《曝书亭集》也是曹寅捐资刊刻的。曹寅病了,康熙派驿马星夜送药。曹寅死后,康熙先后让曹寅的儿子曹颙和继子曹頫继任。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六十年之久。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四皇子胤禛夺得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时,曹頫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抄家问罪。曹頫可能是畸笏叟,曹雪芹可能是曹颙的遗腹子。
曹雪芹做过官员,州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很可能是“官州同”,是曹颙的儿子。由官场到隐居西山,是一个选择,类似陶渊明的选择。只有是曹颙的儿子,才不会在雍正朝受到牵连,甚至可以出任“官州同”。曹雪芹养成独立人格,不“朝叩富儿门”,而是“著书黄叶村”。不能立功,就要立言,这是一个主观的选择。
搜集到的唐代诗人诗作版本定是不少,曹雪芹幼时在江宁织造府应该能接触到这些本子。
裕瑞《枣窗闲笔》说:“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曹雪芹自幼生活富足,朋友敦诚说他“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时间不久,就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举家食粥酒常赊”。
张宜泉称曹雪芹“工诗善画”,脂砚斋也说“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意”。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但是在他生前,全书只完成近八十回,目前传世的前八十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
康熙第十四子允禵的孙子永忠,从敦诚的叔叔墨香处看到《红楼梦》时,曹雪芹已经去世五年了。他满怀遗憾地写下了吊曹雪芹的绝句:“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敦诚《挽曹雪芹》诗两首(据《鹪鹩庵杂记》抄本):四十萧然太瘦生(《四松堂集》刊本作“四十年华付杳冥”),晓风昨日拂铭旌(刊本作“哀旌一片阿谁铭”)。肠回故垅孤儿泣(自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刊本作“孤儿渺漠魂应逐”,注同),泪迸荒天寡妇声(刊本作“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刊本作“故人唯有青山泪”),何处招魂赋楚蘅(刊本作“絮酒生刍上旧垌”)。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此首刊本无)。
敦敏《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河干指潞河,敦敏家墓地在此,李煦家墓地亦在此。有人说,曹家通州本有典地,其墓地似有在东郊可能)诗云:“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岸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诗云:“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翠迭西山晚照凉。”
五
曹雪芹依据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人生感受来写女娲故事,虚构出炼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遗下一块。这通灵宝玉,阅遍世态,历尽沧桑,终于复归为一块顽石。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补天”,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一类的大事业。曹雪芹没有资格去做一番大事业。
“见众石俱得补天”,科场之路不通。“无材补天,幻形人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怀才不遇。“无才可去补苍天”,惭愧之言呜咽如闻。几个漂亮天然绝代的妹妹,也随着家散人亡“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痛感斯事斯人,作此石头记,补天之石。
“大抵记实,不敢稍加穿凿”(正是有官场经历的自道)不正是镜子的功能?但是镜子的正反两面,又恰恰需要从反面去理解书的本旨,所谓“绛树两歌,一歌在喉,一歌在口”。
自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曾祖父曹玺首任江宁织造起,一直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被抄家回京,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当时的江宁织造署就设在南京,曹家在江南居住的时间共计六十余年,正是从发迹到败落的全过程。若从《红楼梦》的其他几个书名来分析,也会发现红楼更可能是在南京而不是北京:《金陵十二钗》直接点出是描写金陵的十二个女子,红楼自然位于南京;《石头记》则是记载发生在石头城的故事,而石头城正是南京的别称;《风月宝鉴》是曹雪芹的旧稿,雪芹在南京度过少年时光,旧稿也应描写抄家之前江南时期的繁华生活。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写诗说他“秦淮风月忆繁华”、“废馆颓楼梦旧家”、“秦淮旧梦久已觉”。《红楼梦》书中也明说甄(真)家始终在江南,作者是为“当日所有之女子”作一编述。那么这些当日女子所居之红楼,不是也应该处在作者旧梦所系的风月繁华的江南么?
寂寞,是通向心灵的途径,是人直抵本性的途径。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就是穷愁著书、发愤著书的典型。正如司马迁所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通其道”,也就是实现理想。
真正的心灵是跨越时空的。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相隔数万里,而心灵相通。《红楼梦》是曹雪芹晚年极穷时写的,岂不有寂寞心?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淡,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
玉带林中挂,象征着官宦的爵禄品位和贵族公子生活,故林中挂玉带暗示放弃仕进,隐居为僧的意思。悬崖撒手。只有真正看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对封建末世的追问,对女性遭受悲惨命运的追问。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对联,《红楼梦曲》所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是曹雪芹心情的写照。
当曹雪芹晚年穷极时,“日望西山餐暮霞”,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尚未完成的八十回稿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岂不寂寞?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把象征暗示的手法运用得精妙自然,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时间是最形象的说明。曾是寂寥金烬暗,是春蚕啮桑般的时光流逝。渐行渐远,越来越,递减,断无消息,递增,石榴红。金烬也是时间的具象,本来微红一点星火的金烬一点点暗下去了,黯淡下去,可是思念的人儿始终没有消息。思念却在源源不断地增长,断无消息,不断增长。
这是曹雪芹的寂寞心。
六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晚清新学。中国现代学术是以《红楼梦》研究开其端的,蔡元培、胡适、周汝昌集大成。
《诗经》是中国之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的滥觞,《红楼梦》则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
《红楼梦》是集大成者:有赋,有文,有诗,有词,有曲,有传奇,且极富作者个性。《红楼梦》的问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做了一个总结,标志着小说创作的更高峰。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包括土地制度、商业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嫡庶制度等都有涉及。包括诗词曲赋,文备众体,应有尽有。吟诗、作赋、猜谜、行令、品茗、绘画、下棋、抚琴、说书、观戏、斗草、簪花、游园、宴饮,都是上层的文化活动。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红楼梦》的风格也是温柔敦厚,同《诗经》一样。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实际上已开了小说诗化的先河。作品中诗意的成分比比皆是。集大成的《红楼梦》,开小说诗化的先河,又启后世无限法门。
《红楼梦》是一曲充满感伤情绪的封建社会的挽歌。中国农业文明的终结,是“末世”,是“挽歌”,是落日的辉煌,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研究《红楼梦》,犹如研究解剖高等动物,可以为理解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一把钥匙。屈原、李商隐、曹雪芹,感伤主义从伤感个人境遇到整个人生,最后发展为整个社会(末世)的感伤的大体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