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烂!心理师林仁廷以自身案例告诉你如何接受「被指正」
时间:2021/04/28 13:55 | 分类:心理学知识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接受「被指正」:我就烂,好,那我改!
在机构执业时,每位心理师背后都有「督导」负责检视咨商历程,以维持专业品质。
当时有位魔鬼督导,素以严格闻名,不苟言笑,他眼光犀利,能迅速分辨心理师在想什么,过程稍有差池都能捕捉。每个人都担心做不好的地方被揪出、被指正,心理师也是一样,害怕被批评。
魔鬼教练没有客气的,他面质:「当时为什么这样选择?」我讲了一个借口,他又问:「你说的没错,但应该可以推案主一把的你却没做,你的考量又是什么?」督导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只好举手投降:「好,我的错,其实我害怕,这样做会被个案拒绝……。」
人们被评价时总希望听到赞美、做得很好,而不是坦诚自己疏失,一直检讨自己。
有次魔鬼督导听了我的录音档,果不其然,一贯作风让人无所遁逃,当场揪出许多待检讨之处。真令人难受,没想到疏失满多的,我觉得脸红羞愧。
不过督导确实讲得很有道理,想了两秒,我无法替自己辩驳,干脆接受这一切:「嗯,您说的没错,是我当时没想到,是我的疏失。」然后问:「那我下次可以怎么做?」
我很快承认自己不足让督导吓一跳,他说:「没想到你这么坦然接受,没有解释。」
「本来是想,但想不出来,也确实那部分做不好,就这样……。」我的想法是,总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问题,那就针对那个部分承认、检讨、改进。
奇妙的是,督导也很喜欢我的反应,至少过程不用像打太极般推来推去,还要戳破那些辩驳与防卫,直接讨论让他比较轻松。他觉得我够真诚,也逐渐信任我能自己反省,往后督导过程都很自在,魔鬼教练变成慈祥的安西教练了。
被指正是一种无所遁逃的难堪
「被指正」时,之一反应会是什么?是防卫!会出现大量的防卫,为自己辩护、找很多理由、说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总之……并不是我的问题」。
俗话说「知错能改」,但知错不难,难在「被别人发现自己不足,还要当面承认」,我们不在他人面前承认弱点,那很像狗儿翻白肚表示臣服。头脑知错是一回事,但情绪知错是另一回事,坦承疏失所伴随来的自尊扫地,令人想钻地洞:「天啊,他说的是对的,我怎么会犯这个错误!」我们只好否认、抗拒、逃避。知错也许不难,但是知错非常难堪,谁都一样,心理师也是。
同事们不喜欢魔鬼督导是因他看得透彻,批评直接,无所遁逃。督导的风格不是委婉告知「没关系还好啦」,而是要心理师坦然面对自己,好腾出更多时间检讨和修正。当错误被揪出,令人害怕的不是这位督导,而是这种难堪感觉,自己难以承受,对方又不打圆场(如果他说「没关系,大家都一样」就好了)。人性如此,谁也不喜欢被指正,没面子,最后选择逃避,跟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
熬过难堪,就是成长的开始。
以转念对抗难堪,让情绪是情绪,学习是学习。转念后正视自己的缺点,难堪是一码事,吸取教训再学习是一码事。事后再来整理情绪,可以找人倾诉,谈谈那时的惊吓、紧张、不知所措,还有对方指正时你超不爽的。
跳跃性的成长,从接受指正开始
「被指正」当下,之一反应是感觉自己难堪,接着所有精力都在保护那个难堪,意图撇清,甚至反击。「难堪情绪」让我们想像这是一场灾难,于是反击对方:「所以你认为我能力不足?」「换你就会做得比较好?」「疏失本来就难以避免」「你又不是我,不知道我已经试过才这样的」。心灵集中在保护自己,就不会有新的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往往来自他人角度看见的缺漏,「成长」往往源自这类「有效但难堪」的处境,只要跨越那障碍,正视缺点并弥补,就有大幅度的自我成长。我后来发现,当时能坦然接受,其实在电光石火间有两类转念出现:
1. 那是角色要学 ... 事
当下「我」觉得羞愧,但既然要扮演好「心理师」这个角色,就要继续学习,所以持平来看,督导说的对,我暂时放下自己的情绪(要伤心可以,下班再说),使用影分身以客观立场去看那个正被指教的心理师角色(分一个自己站在背后觉察「前一个自己在做什么」,心理学称为「后设认知」)。角色需要调整,但不是「我」,所以能集中精神修整那个角色的行为。
2. 我就烂,没关系
最近社群网站有一款修图,把「烂」当成自豪的指标,竖起大拇指说:「以前,我很烂」, 然后「现在,我就烂」。接受「烂=自己」令人莞尔一笑,接受自己就是烂,这种说法让当事人轻松,既然烂到底,便只剩进步空间。「好吧,我就烂,那我改。」一旦接受了,一定是越改越好。
转念熬过难堪,就是成长的开始。转念后正视自己的缺点,目标是「未来会更好」,因为这样,难堪是一码事,吸取教训再学习是一码事。熬过难堪时刻,事后再来整理情绪,可以找人倾诉,谈谈那时的惊吓、紧张、不知所措,还有对方指正时你超不爽的。
做不好的地方我们持平接受,但愿意接受指正的自己也该自我肯定,这样才公平。毕竟,虚心受教的人可不多。
TIP 后设认知
「后设认知」,亦即「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类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设认知是黄雀,可以觉察「自己如何认知、决定的历程」,并将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