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目录
- 1拼音
- 2英文参考
- 3概述
- 4回肠的血液供应
- 5回肠的生理功能
- 6参考资料
- 附:
- 1古籍中的回肠
1拼音
huí cháng
2英文参考
I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leo[朗道汉英字典]
ileu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 ... 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回肠为人体部位名[1]。回肠为小肠的下段[2]。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1]。《黄帝内经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空肠和回肠统称小肠,长3~5m。回肠为小肠远侧段的3/5,位于腹腔下部偏右,部分回肠还处于盆腔中。小肠壁为浆膜包裹,浆膜下为肌层。肌纤维排列方向是外纵行、内环行。近侧段肌层较厚,向远侧段逐渐变薄,近回盲部又增厚。粘膜层松弛,形成环状皱襞(图7.10.101)。
小肠系膜根部起于第1或第2腰椎的左侧,向右下方斜行,止于右骶髂关节的前方。全长约15cm。小肠系膜及其根部均为两层腹膜所构成,其间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由于小肠的长度大大地超过其系膜根部的长度,而且系膜根部距肠管的距离是中央部较长、两端较短,所以小肠系膜呈扇形,并有多处折叠。回肠系膜的特点是脂肪组织较多,血管弓较小而密集。
4回肠的血液供应
回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肠动脉分支和回结肠动脉分支(图7.10.102)。回肠的动脉分支和回结肠的动脉分支,均形成动脉弓。动脉弓各自分支,彼此交通,形成粗细不同的1级、2级和3级动脉网。3级动脉网在靠近肠壁处发出一系列的细小分支穿入肠壁。由于肠壁内的细小动脉分支彼此吻合甚少,所以肠段切断应呈扇形(即适当地多切除对系膜缘肠壁),以确保其血供充分,防止术后发生尿瘘或肠瘘。又由于动脉弓完整,呈网状分支,所以只要能保留两根以上的动脉弓,游离肠管的血供不受影响。回肠静脉的分布与动脉相似,只是分支较少,互相交通也较稀疏。回肠静脉最后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静脉干。
5回肠的生理功能
回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将食糜向前移动。回肠粘膜分泌的含有多种酶的堿性肠液,可将食糜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再经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吸收,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回肠粘膜还具有吸收和弥散离子的作用。当回肠粘膜长时间地与尿液广泛接触时,则尿液内的氯离子、氢离子、铵离子和含氮物质可被吸收到血液,而出现高血氯性酸中毒和低血钾症。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外的回盲瓣,具有括约肌作用。在可控性盲肠膀胱术中,部分地利用回盲瓣的作用,以防止尿液的反流。
6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2.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 ... 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古籍中的回肠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肠度
升,注云∶一作二。)小肠后傅脊,左环叶积,其注于回肠者,外傅于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
- 《灵枢识》:[卷四]肠胃篇第三十一
小肠后附于脊。从左环回周叠。积其所注之物。以入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计环十六曲。大四寸。径口八分...
- 《读素问钞》:[卷上之四]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内作病形也)
浮肿气逆也腹满不欲食者胃寒故也不谓下焦者下焦别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
- 《灵枢识》:[卷三]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隧。是为营气。故曰营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别回肠。注膀胱。然则自膈膜之下。至脐上一寸。水分穴之上...
- 《疡医大全》:[卷三内景图说(上)]大肠
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
- 更多古籍中的回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 ... ,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