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字的文言文翻译

Mar07

补字的文言文翻译

时间:2019/03/07 08:34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文言文字典中补的意思及出处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白居易《村居卧病》

2、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牵萝补茅屋。——唐·杜甫《佳人》

3、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4、弥补。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5、济助。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6、补养;滋补。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7、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名词义:

1、补子。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3、春秋时地名。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2. 范讽 字补之 文言文翻译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

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

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3. 文言文 补权劝学的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 ... 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 ... 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4. 水浒传原著的古文翻译 (补)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作者: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解】:

1、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2、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

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3、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4、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5、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6、衣冠:指文武百官。

7、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

旒。这里指皇帝。

8、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9、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

10、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11、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12、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韵译】:

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

管御服的官员刚把翠云裘捧进宫廷。

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

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

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

朝拜后贾舍人就用五色纸起草诏书;

可听到服饰铿锵声他已回到中书省。

【评析】:

这首诗与岑参所写同题,全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内容也无甚足取。但

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氛围与皇帝的威

仪。这首和诗不和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

附: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原诗:“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

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

朝朝染翰侍君王。”

/gd/poems/tang/300/006

5. 孝其名物度数 以补毛儒之未备

“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

出自《元史·许谦传》。意思是: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

以下全篇译文及原文供参考: 译文: 许谦字益之,祖籍京兆。他的九世祖许延寿是宋朝刑部尚书。

以后各代都任官。后由平江迁至婺州路之金华,到谦时已是五代为金华人了。

谦几岁时,父亲早逝,刚能说话,伯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他的记忆力很强。稍大一点,对学习极为努力,自己规定内容进行学习,取四部书,分昼夜阅读,即使有病也不停止。

在金履祥的门下求学,履祥教育他说:“你们求学就像五味调合,加了醋酱后,味道立即不同。你来见我已三天,像个女子,羞于言辞,难道我的教学没能激发你吗?”谦听后非常敬畏他。

几年后终于领会了老师授课中的奥妙。他无书不读,即使微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哪怕不完整的文章或只字片语,从不忽视。

遇到不通之处,从不妄作解释;对先儒的话,自己不甘听从的,决不随便同意。他读完《四书章句集注》,写《丛说》二十卷,其中说:“学习要以圣人作为标准,先学他们的思想,再学他们做的事。

圣贤的思想都在《四书》里,其要义全在朱子注释中。但他的辞简而意义深广,读的人怎么可能不学其思想就理解其真义呢?”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但仍保存其原意,通过旁征博引,以自己的见解作结论。

读《书集传》,著《丛说》六卷。读历史著《治忽几微》。

他采用编年体,著史书,上起太..氏,下止宋元..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卒,说明历代兴亡的原因。 他还著有《自省篇》,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写下来,不能写的一定不做。

对天文、地理、典章、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学说,无不通晓。对有关释家、老子学说,也要探其奥秘。

他曾说“:读书人谁不说要排除异端,但能探其奥妙,辨别异同是非的人又有几个呢?”又给《九经》、《仪礼》、《春秋三传》断句,对竹简顺序颠倒或抄写的错误,分别用铅黄和朱红划上,以示区分。以后吴师道买到吕祖谦点校的《仪礼》,与许谦校订的比较,不同之处仅有十三条。

谦不喜欢显露才华,除非有益经义,张扬道德和事理的,都不轻易动笔。 延祐初(1314),住东阳八华山,众多学生向他求教,不久便开门讲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

他教学生是诚心诚意,细致耐心,倾其所知,并以此为乐,孜孜不倦。在门下受教的学生千余人,他按各人的情况分别教授,使每人都有所得,但他从不用应科举的文章为教材。

谦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处事不拘泥于古人,不流于世俗。在家乡四十年,各处人士都以不访他为耻。

路过其乡的士绅都要去他家问安。有人向他求教,听过讲解的人,深为佩服。

大德中遭重灾。他说“:现在国家公私缺粮,饿死的人到处可见,我怎能只顾自己吃饱?”中州有名望的人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对谦都深为佩服,要向朝廷推荐。

到晚年身负教学重任,远近的学生以他的身安否作为道的盛衰。至元三年(1337)卒,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谥号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卒,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发扬光大,至谦时他的思想更加突出,学生追本穷源,认为是朱熹的嫡传。

江浙行中书省替他向朝廷奏请求建“四贤书院”,来奉祭祀,并排在学官之列。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原文: 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

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马。

仲容之子曰洸、曰洞,洞由进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时。洸之子寔,事海陵胡瑗,能以师法终始者也。

由平江徙婺之金华,至谦五世,为金华人。父觥,登淳祐七年进士第,仕未显以殁。

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

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谦闻之惕然。

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

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

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

其观史,有《治忽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亡,著其善恶。

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

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

6. 补充说明用文言文怎么说

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

1.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动词后常省略介词“于”字,也可以补出“于”字,如:运筹帷幄、扬名四海、驰名天下等。

2.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注意,有些能在动词后加“于”或“在”,有些则不能在动词后加“于”或“在”,如:跑了九圈、丢了三次等。

注意: 1.动补短语的结构:动词+补语。注意: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

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 2.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得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玩得开心、热得流汗、痛得流泪现一般统称为后补短语。

7. 怎么写关于勤能补拙的文言文寓言,加翻译

王阁运表字壬秋,是湘潭人,清朝成丰.Y-年考中举人一(他)幼年时(就)爱好学习,(但是)资质愚钝,一天连一百个字也不能背诵一(他)奋发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竭尽全力地去读书早晨学的功课背不出,(他)就不吃饭(继续背);晚上诵读的内容弄不懂,(他)就不睡觉(继续琢磨)由于这样.他十五岁就懂得了古书中的注释.二十岁就会分析古书中的章句。

二十四岁就能讲述礼仪……阁运刻苦勤学,严冬酷暑也不间断:(他对)经书、史书、各家的书没有不阅读的(他对)古书的笺注、注解、抄录和订正,每天都有预定的内容和数量偶尔有了心得.(他)随时用笔写下来,阐明书中深奥的道理.其中有的内容和问题,是从前的学者没有阐发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