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大发现!走进上古商王的洗澡间,青铜热水器、去角质小道具

Sep2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殷墟考古大发现!走进上古商王的洗澡间,青铜热水器、去角质小道具

殷墟古文物的神秘面纱

「如果你问我,洗澡用冷水还热水好?不用考虑,当然是热水澡~」21世纪这段流行歌词,商王想必也会大力点头!河南安阳的「殷墟」,在清末出土大量甲骨文,震惊世人,引来大批盗挖。1928 年,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率先组成考古团队,进入殷墟。而在这些发掘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就藏着商王盥洗的线索!「研之有物」专访黄铭崇研究员,带你一窥上古文物背后的历史图像。

中研院,前进殷墟的之一支考古队

「小时候,我们在阿嬷家的灶台用大鼎煮热水,上面还有木制的釜盖。」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兼历史文物陈列馆主任黄铭崇,回忆起儿时生活,人们会用附有木盖的大鼎来煮水。他考察上古文物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古人很可能已经这么做!

商人如何煮水?热水是用来洗澡的吗?面对「安静无声」的古文物,历史学家是怎么拼凑推敲出数千年前的图像?

故事,得从殷墟说起。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王都遗址,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摇篮。除了举世闻名的甲骨文,殷墟还出土众多铜器、陶器、马车器、骨器等珍贵文物,件件印证了上古文明的灿烂风华。原本备受质疑的商朝历史,也由此获得文物的强力佐证。

1899 年殷墟甲骨文意外被发现,引来滥掘盗卖,上万片甲骨被四处私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 年一创设便展开调查,随即组成之一支考古团队进入殷墟,以便保存珍贵的古文物,这是中国首次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情况危急,才不得不撤出。

1928 年 8 月,董作宾在小屯村开坑发掘刻字甲骨片。1929 年春天,由李济主持殷墟发掘工作,中研院史语所开始用近现代考古 ... ,开探发掘。图为第十三次发掘全体员工。 图片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研院史语所前后进行了十五次发掘,直到中日战争爆发,日军不断进逼,不得不撤出。因为战乱,这些甲骨和珍贵文物随人员不断迁徙。目前约有两万五千多片甲骨珍藏于史语所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也设置「殷墟文化区」,让民众亲眼见识出土文物。 图片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殷墟分成两大区块,洹河以南是宫殿宗庙,北边则是商王陵寝区。洹河北岸共掘出十一座大墓,1400 号大墓是其中之一,墓坑四周连着亚字型墓道,属于顶级规格。有学者研究,这座陵墓的主人可能是商王武丁。

生前呼风唤雨的君王,也难以确保身后百年之事。「史语所进入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时,商王墓已几乎被洗劫一空。」

由于商王墓的地面上会建盖祭祀用的「宗」,活脱脱就是「盗墓路标指南」,武王克商后,商王陪葬的家当便成为周王赏赐功臣的现成战利品。直到民初,都不断有人潜入盗掘。

所幸盗墓者多半锁定棺木大坑,考古学者在四周墓道仍发掘出不少文物。其中, 1400 大墓的东墓道就遗留了一组「漏网之鱼」:寝小室盂、右勺、龙纹盘、弦纹壶、青铜人面、五件陶磢(音同闯)。

黄铭崇缓缓揭开之一道谜:「这一系列,可能是商王的成套盥洗用具!」

图片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商王的洗澡间:梳洗、刷背、去角质

首先,解谜的关键来自寝小室盂的「自我介绍」,器身和盖都有铭文:寝小室盂。

盂,是商代常见的盛水容器;寝小室意指寝室的洗澡间。这组文物出土自东墓道,而陵墓大多比照王宫来建造,也就是说,当时商王的豪华宫殿中,洗澡间可能位于寝殿东侧,这组器物则是澡间里的盥洗用具。

弦纹壶用来汲水,类似打水的水桶,两侧可挂绳,吊挂入水中壶身会侧倒下来进水。右勺和龙纹盘,则如同水瓢和脸盆,是商代贵族的梳洗套装组。

想像一下,若现在要拍部写实版《封神榜》,商王的盥洗二三事剧本就能这么写:

奴仆们拿着弦纹壶到河边或井里取水后,把水倒入寝小室盂备用。下一幕,一脸倦容的商王走进寝小室,奴仆连忙用勺舀水伺候王清洗,再用盘承接污水。

那么,掌心大的陶磢又是做什么用呢?去角质!没错,穿越千年,享受不变!只不过现代人得拿着沐浴刷不求人搓背,古代贵族当然是有奴仆悉心效力。

商王洗澡,用不用热水?

以前有句广告词:「夏天洗澡,要洗热水,不洗热水,洗不干净。」现代人工作劳累,满身疲乏时洗个热水、泡个温泉,暖身惬意再放松不过了。这种享受,商王也有!

解谜线索二: 商王大墓周围的祭祀坑。

商人崇信天命、敬惧鬼神,一旦遭逢天灾病痛,便会进行占卜祭祀,埋入人牲、器物等祭品以献祭给鬼神或祖先。商王墓周围也有好几座祭祀坑,在商王入葬后,陆续埋入祭品。其中一处墓坑(M1435),史语所发掘出三个鼎。

鼎,是商、周时代普遍的「锅具」,通常用来烹煮食物,如同今日基隆名产「鼎边锉」的鼎,也是来自台语的大灶锅具。既然商人用鼎不稀罕,这三件鼎有什么特别之处?

造型、用途皆有玄机。商代鼎多为直身,水桶腰;这三件鼎则是少有的葫芦状,受热面积较大。其中更大件的形式是鼓腹鼎,器身有铭文「温」,称为温鼎。在古代,温与浴、汤(热水)密切相关,因此可推测温鼎是用来烧水;另外两个单鋬(音同判,把手之意)小鼎则是盛装、倒取热水。

这三件鼎是商代非常罕见的「烧热水用具」。

图片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温鼎烧水,但热水就是为了洗热水澡吗?比起沐浴,会不会商王更想喝碗热水暖身?

「逻辑来看不太可能,因为商代饮酒风气极盛,酒器非常非常多。」黄铭崇解释,对于嗜酒如命的商人,想要暖身,喝杯酒远比大费周章煮热水容易多了。

王与后妃的「热水器」组

线索三:后妃也有的奢华享受。

商王武丁有三位妻妾,其中一位后母戊葬在武丁附近,她的墓是历史学家心中至宝,曾经出土全世界最重量级的青铜鼎,重达 830 多公斤!

后母戊鼎重达 830 余公斤,是世界更大的青铜器。史语所撤出安阳后由当地人掘出,但因日军逼近,居民又埋入土中。直至战后,方鼎重新出土被献给蒋中正作为 60 岁寿礼。 ... 撤台时,方鼎因过重无法上船,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源│Mlogic

在后母戊的祭祀坑(M229),中国社科院也发掘出一件与「温鼎」型式相似的鼓腹鼎、附有木盖,以及带鋬小鼎,另外还有一具人骨、舀水的斗、两件陶瓿(音同剖,瓿是商代的高级器具,盛装热水用)。

观察这座祭祀坑,两个青铜鼎与斗、瓿并放,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组用途 ── 再次印证,这些鼎并不是烹煮食物,而是稀有的「热水器」!

研究之路有时也会收到「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黄铭崇透露,这番推敲还意外跳出另一条线索。

有一回,中国研究单位计画编辑青铜器全集,希望中研院史语所提供在殷墟发掘的 53 件青铜器资料,黄铭崇比对中方提供的照片,发现与文物馆现存资料有些出入。「这是否表示,其实文物馆还有另一件馆藏?!」

果然,清查后在馆内找到另一件单鋬小鼎,原始出土处就在武丁墓另一处祭祀坑(M1380)。这座祭祀坑中还有一件陶瓿、一件斗,以及两具人骨。

线索一个串一个,就像柯南在连番推理后,突然镜片反光一闪「原来如此!真相就是……」让我们把商王、后妃的墓与几座祭祀坑并列观察,将以上线索整理一下:

商王不只坐拥奢华的青铜盥洗用具,还能享受高档热水澡。大鼓腹鼎、单鋬鼎、勺或斗、瓿,很可能即是王室等级的商代热水 SPA 组。

比对商王与后母戊的祭祀坑可以推知,大鼓腹鼎、单鋬鼎、陶瓿、斗或勺以及殉葬的奴仆,是王室独享的热水澡服务套装组。 图片来源│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铭崇;图说设计│林洵安

皇家级热水澡,怎么洗?以下有请武丁示范:

用温鼎烧水,再以单鋬鼎舀水(热水不够,小鼎也可直接加热),倒进瓿保存,或倒入寝小室盂混冷水备用。洗澡时,用斗舀出瓿内的热水,需要搓背享受记得端出陶磢。王要洗手、洗脸,也可以拿勺取出盂中的冷水盥洗,再用盘接好水不四溅。当然,这一系列舒服的梳洗乐事,都少不了奴仆来服侍(帮陪葬人骨 ... )

图说设计│刘芝吟、林洵安

皇家热水 SPA 有多普遍?一般贵族是不是也能享受?很遗憾,就像日本进口的压缩机,这些盥洗用具非常稀罕。

目前青铜鼎出土超过三千件,但类似的温鼎全世界只有三件!温鼎、后母戊的鼓腹鼎之外,另一个收藏于日本,推测原初都是大鼎、木盖,和中国台湾省早期灶台上的鼎有些相似。单鋬鼎也极为罕见,武丁墓的陶磢更是仅此一组,商代别无分号。

不小心穿越商代想洗个热水澡?请先当上王与后吧。

读到这里,除了赞叹王室洗澡讲究不输现代人,你或许也会心生疑惑:热水澡若是无上特权,珍贵的盥洗器具又为什么是分散陪葬,分批埋入?黄铭崇打趣地模拟三千多年前的情境:

图说设计│刘芝吟、林洵安

解开上古之谜,考验逻辑推理、脉络连结

「以上这些用途、功能、情境,全部都只是我的推测。」黄铭崇直率地说。

别误会,这绝对不是一篇「做梦文」!我们无法穿越回千年前印证,但历史学家的上古研究也并非凭空臆测,所有推论皆立基在各种线索的串连。从器物的材质、形貌、出土脉络,交叉比对,并透过同时代、跨时代的整体脉络,找出当中的逻辑。黄铭崇强调:

器物反映的是人的思考模式,我们可以从器物间的相似、延续性,推断出可能的历史图像。

当你手上握著一大团混杂纠缠的毛线球,要理出头绪,唯有慢慢沿着颜色、线路等痕迹,抓出线头。考据上古文物,历史学家同样必须追溯器物的转变、系谱,缜密寻找演变逻辑,进而推测用途与脉络关联。

例如,周代的盂和鉴很相似,许多鉴被误称为盂,显示两者的用途、型态有所重叠与延续。而鉴很可能是盥洗器皿,由此又能再度找到线索。

过往的研究,通常把每个墓坑、祭祀坑一个个独立看待,黄铭崇尝试将不同墓坑、祭祀坑的文物,放入一个更大的共同脉络思考,提出突破新观点。他在「历史学柑仔店」的科普文一刊出,立刻有中国学者来讯请教。

黄铭崇这么说道:「几千年前,这些器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没有任何人能完全确知。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历史、物件之间的脉络,看出逻辑,并且找出有机的连结。」上古商王如何洗澡?洗不洗热水?都用些什么器具?看似冷知识的新奇发现,背后其实藏着历史学者的知识底蕴、研究心血,以及厚实、漫长而细琐的推理之路。

「文物不只被收藏,更应该共享、共创。」身兼历史文物陈列馆主任的黄铭崇,将研究成果策画成线上展览「商王洗澡,要洗热水!」,随时能逛展看国宝。秉持知识开放的精神,史语所的七万多件珍贵藏品,也在中研院开放博物馆上提供自由「开箱」,希望透过数位平台,让更多人认识重量级文物。图片来源│开放博物馆线上展览画面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为《殷墟考古大发现!走进上古商王的洗澡间,青铜热水器、去角质小道具》,新知网为宣传推广执行单位